那天趁著回娘家之際,去了一趟大溪,打算來趟文化之旅...

 

 

 

在清朝末年臺灣倚靠水運為主要運輸,大溪鎮即為大漢溪重要的船運碼頭,因此早年的大溪鎮繁華盛極一時,洋行、茶館、各式商行林立,和平路即為主要商街之一。日據時代,日本人因實施明治維新,西化的政策從日本本島跨海而來,西元 1912台灣公布的都市更新計畫《大嵙崁街市區計畫》,規定將街道拉直拓寬,並規定商店鄰街的一面必須做洋化裝飾,也就是仿「巴洛克式」牌樓立面。

 


 

 

「巴洛克藝術」興起於十七世紀的義大利,隨後流行於德國、西班牙、奧地利等歐洲國家,風行時期從西元1600年到1750年。「巴洛克建築」的藝術表現係結合了雕刻與繪畫,並以雕刻群及浮雕實體融合建築本體來表現宏偉氣勢以及繁複華麗的藝術感。

 



然嚴格說起來,和平路的建築風格,除了「巴洛克」式風格外,我們還可在柔和的弧形、精緻優美的花草式樣,與各式柱頭及柱子裝飾的表現上,看到洛可可與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影子,綜合呈現出精采豔麗的建築藝術之美!

 

 

 

 

大溪老街的的建築均為單層式建築。

就建築結構而言,牌樓立面主要由山形牆、拱樑與間柱所構成。山形牆大部份又分為上、下二段,上段主要為裝飾,下段則為自家店號的匾額。

 

 

 

山形牆立面的建築材料,主要以紅磚築砌,並配合磨石子、灰泥,以及彩繪泥塑、剪黏、及貼瓷磚等材料做裝飾。河運的興起,帶動當時大溪商家繁榮鼎盛,生活富裕,因此屋主也都樂於將財力表現在建築立面上,家家戶戶為了爭奇鬥艷,耗資聘請藝匠巧思融入中國吉祥圖騰,如:花、鳥、龍、鳳、蝙蝠、書畫、蟾蜍、水果等浮雕圖案,其飾物與花樣的數量與種類之多,是其他市街所無法比擬的,更因為在西方的巴洛克建築上承襲中國傳統的圖騰以及日本的圖案,因此裝飾紋樣就呈現多彩多姿的風貌了,形成中國、日本、歐式兼容並蓄的建築特色。

 

 

 

牌樓立面的裝飾紋樣~

本土紋樣:以動物紋、植物紋及組合紋樣等,通常寓有諧音及吉祥意味。

西式紋樣:以摹仿西洋古典建築裝飾的紋樣為主。

日式紋樣:以仿日式家紋的團形紋樣為主。

 

 

 

和平路老街總計有七十六戶,其中平房有十六戶、二樓建築有十八戶、三樓建築有三十戶、四樓建築有十戶、五樓建築有二戶,是大溪鎮目前擁有「巴洛克式建築」的老街區(包括中山路及中央路),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樣式最多變的街屋,其牌樓立面大多完成於西元1918至1920年間(民國7年至9年),建築風格比較傾向中式。

 

 

 

其騎樓多以拱門方式呈現。

 

 

 

傳統住宅:三進的格局。

 

 

 

 

由於地靈,幾可見每戶騎樓下都有燕兒在此築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とら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